大连科技学院以“三大工程”为育人特色 着力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24 15:39:56
来源:新华网

大连科技学院以“三大工程”为育人特色 着力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字体: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教育工作统领位置。新征程上,大连科技学院一以贯之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三大工程”为育人特色,不断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三大工程”育人特色的凝练,与大连科技学院的创建与发展一脉相承。2002年,伴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大连科技学院的前身——大连铁道学院(现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应时而生。2011年4月,成为独立设置的省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同年10月,学校党委成立,更加彰显了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底色。2015年,高小涵临危受命,带领校领导班子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实现了学校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名有着海外求学背景、归国后继续深造、选择在高校深耕的年轻董事长,高小涵将自己对于高等教育的认知实践于大连科技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中,提出了德育实践工程、养成教育工程、朋辈教育工程三位一体的”三大工程”,并将其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抓手和践行“大科精神”的必由之路。

 德育实践工程

  “先做人,再做事。”这是高小涵对大科学子的殷切希望。她认为,以“勤劳、智慧、勇敢、意志、信誉、责任、包容、感恩”校训为内核的“大科精神”,是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德育实践工程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群众性体育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品德,树立目标。

  学校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由课内理论延伸至课外实践,共同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政课教师每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充分利用旅顺口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将德育教育课程带入博物馆,带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体育文化氛围,传达公平竞争、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精神,培养具有团队意识、责任精神、勇敢品质的大科学生。2024年,学校在辽宁省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中,获得男子团体第三名,男子4X100米接力、男子4X400米接力两项冠军,在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

  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和普及率,形成了以社会实践、红色宣讲、“三下乡”、社会实践分享、校园主持人大赛、校园相声小品大赛、高雅艺术进校园、社团文化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为代表的品牌化校级活动和以党团及爱国主义活动月、科技文化节、主题升旗仪式等为代表的普及化的院级活动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培养了学生勤学睿智、勇于挑战、包容协作、忠信履责、感恩图报的优良品德。

  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远大理想。红色宣讲团引领学生识读红色经典,传播红色文化。“三下乡”实践活动号召学生带知识、带文化、带思想进入社会大课堂。社会实践分享会以分享带动全校德育实践氛围,号召更多学生加入到社会实践的行列中来。学校每年开展具有特色的学生军训工作,采取由国旗班优秀队员担任教官自训的方式,通过军事训练的实践磨砺,学生更加理解爱国的真正涵义。

  养成教育工程

  “养成好习惯才能成就好人生”,这是高小涵提出养成教育工程的初衷。学校以日常行为管理、主题教育月活动、假期养成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教育管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

  学校通过教育管理来制约学生的行为,比如教学秩序检查、寝室检查、文明行为检查、各类主题教育、养成实践打卡等。同时,建设一支优良的学生干部队伍,校学生会、校社团、国旗班、自律委、武工队、院学生会等组织以点带面,将好习惯传递开来。

  学校每年以优良学风班评选、诚信承诺教育、早晚自习评比、学霸笔记展、读书分享会、寝室文化节等活动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发挥主题教育的作用。寒暑期养成实践打卡活动,引导学生用亲身实践的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辽宁精神”、“校训精神”三大模块养成,根植好理想,培养好习惯。

  朋辈教育工程

  “榜样就在身边,我也可以成为一束光。”朋辈教育工程就是以辅导员(班导师)教育引领、学生组织传帮带和自我管理、优秀学生代表典型示范为载体,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培养优秀的老师和学生,用他们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实现“大科精神”的传承。

  学校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引领作用。辅导员每周坚持开展日常的班会、级队会主题教育、迎新教育,进行学生分类精细化管理、一对一谈心谈话、寒暑期家访等,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实际,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班导师负责学生的学风引导、专业指导以及发展方向指导。定期召开学生见面会,深入学生群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校友回母校开展交流和讲座,优秀的精神和品质通过学导制、朋辈讲堂、勤学讲堂以及学生组织的换届交接教育等形式得以有效传承。每年开展考研之星评选、大学生标兵评选、标兵宣讲、“青春风采•榜样力量”颁奖典礼等活动,发挥优秀学生代表典型示范作用。

 “三大工程”结硕果

  建校二十余载,25000余名毕业生学有专长、干有所成,奔赴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建功立业,这是三大工程育人成果的有力见证。学校每年90%以上新生通过接受入党启蒙教育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每年500余人参加党课学习。应征入伍大学生人数连年位于辽宁省前列。涌现出了在见义勇为、志愿服务、支援边疆等方面以及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学生典型。宁翌岑、张云贺被授予“辽宁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多名学生分别被评为援疆服务代表、最美地铁人、企业技术新秀。机械工程学院陈子豪同学荣获“2023年辽宁省大学生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称号。学校荣获“辽宁省第六届大学生戏剧节优秀组织单位奖”以及“大连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三大工程”促成了良好学风得以形成。每年“教评学”平均分在90分左右,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学生各类科技竞赛成绩持续提高;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平均在91%以上。涌现出了助力养老福祉的留日女博士洪心璐、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姚晨、沈阳工业大学博士吴国秋、中国海洋大学博士闫耀斌、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周志刚、立志做个好村官的张志鹏等为代表的学有所成和干有所成的优秀人才。

  对于这样一所从无到有、迅速成长起来的民办高校,高小涵倾注全部心血投入到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来,带领大连科技学院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发展上展现更大担当作为,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